国学大师林安梧应邀到日照校区讲学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15-05-04浏览次数:4

        4月29日-30日,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、元亨书院院长、著名国学大师林安梧教授应邀到日照校区讲学,与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。

        林安梧教授在日照校区讲学期间先后作了两场国学讲座。29日下午,在0911会议室作了题为《中华文明对21世纪的可能贡献——一个现代化之后的省思》的国学讲座。讲座由日照校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崔月华主持,日照校区各学院教师代表和社科部全体教师40余人聆听了讲座;30日上午,在日照校区学生活动厅作了题为《“筷子”与“叉子”——关于中西文化的异同》的国学讲座。讲座由社会科学部主任秦建中主持,日照校区师生代表300余人聆听了讲座。

        在29日下午的国学讲座上,林安梧教授从九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文明对21世纪的可能贡献。他首先从“什么是中华王道文明”讲起,认为中华文明是王道文明,王道是以德行仁。他多次引用《论语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尚书》、《易经》等中华传统经典,指出文化是人文化成,王道文化指的是一种贯通“天、地、人”三才的“人的教养”。中华民族永生的奥秘在于“孝、悌、慈”。“孝”是对生命根源的追溯与崇敬;“悌”如其生命根源之落实而做横面的展开;“慈”如其生命根源之落实而作纵面的延伸。他表示,21世纪人类文明需要更多文明之间的交谈、互动和融通,唯有如此才能使人类文明共生、共长、共存、共荣。人类在21世纪要想突破现代化困局,应该借助中华王道文明。唯有如此,才能解决文明的“文蔽”问题。

        在30日上午的国学讲座上,林安梧教授认为,“筷子”文化代表的是中国文化,“叉子”文化代表的是西方文化;“筷子”与“叉子”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。筷子是主体通过“筷子”这一中介连结客体,使主客体达到均衡和谐后,主体举起客体;而叉子是主体通过“叉子”这一中介,使主体强力侵入客体,达到控制客体的目的。他通过“问姓名”、“问门”、“过十字路”和画山水画等一些有趣的生活经验,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为人处世、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,指出了中西方文化存在“象在形先”与“形在象先”等几个不同的特征,总结了中国传统与西方传统存在“内在根源性”与“外在超越性”等九个方面的具体差别。

        两场讲座结束后,林安梧教授均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,回答了师生提出的问题,并赞扬了我校大学生在交流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素养。

 

 

 

  

    

 

版权所有:济宁医学院日照校区管理办公室